“活得冷,活更久”?最新研究证实:让体温保持凉爽,可延寿40%

来源:hao123百家号     时间:2022-03-22 15:36:22

人们常说“勤添衣服,多喝热水”,保持身体暖和是基本的长寿之道。一旦受凉,不仅寒气会趁机进入体内,还会引发一系列的身体疾病,影响身体正常运行。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了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体温影响寿命,最多可达40%

3月15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合温州大学赵志军教授团队、英国阿伯丁大学等国际团队在《Nature Metabolism》发表论文指出:相比高温代谢率,低体温对寿命影响更大。

实验中,他们选取了两种小型哺乳动物黑线仓鼠和正常小鼠,并将其分为3组。

l 第一组:长期置于室温20℃的环境中,其他生活习惯正常;

l 第二组:长期置于热中性区上临界温度的环境(32.5℃室温环境);

l 第三组:同样置于32.5℃室温环境,保持生活习惯不变的同时,用小型风扇向他们吹冷风(风驯化),以防止体温升高;

整个实验周期,分别为仓鼠(hamster)1560天、小鼠(mice)840天,几乎噶贯穿其整个生命周期。结果32.5℃且不通风环境下的动物,比其他两组的平均寿命低了20%到40%,且身体多项指标他退化更快。

研究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生活环境相同的条件下,适度调节身体温度可一定程度延缓身体机能老化、延长整体寿命。“这为探究对寿命的潜在影响因素打开一扇门”,通讯作者 John Speakman表示。

二、低温长寿,背后的机制是什么?

实际上“低温更长寿”的观点并不是第一次被学界提出。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科学家们就已开展系列研究以探讨其和衰老速度以及寿命的关系。

3月9日,由复旦药学子组建的国内前沿抗衰科普平台‘时光派’也在其《追新速递专栏》中报道了一项发表在《自然生态学与进化》杂志上的研究成果:加州大学科研团队对黄腹土拨鼠研究发现,在冬眠期间它们的表观遗传衰老几乎停滞,体温骤降到接近冰冷岩石的程度。

身体包括线粒体和端粒体等国际生物老化指标损伤更慢,这或许是他们同为鼠科,但寿命比普通小鼠要长10倍的原因所在。

作为国际衰老研究领域的“座上宾”,线粒体和端粒长期以来都被看做影响动物寿命的关键指标之一。诺贝尔奖得主伊丽莎白曾在研究中发现,端粒位于染色体两端用于保护遗传信息,其随细胞分裂而缩短,短到不能再缩短时生物机体就会衰老或者消亡。

而线粒体是细胞的发动机,决定生物体各个细胞功能正常与否,如果低温可以减少这两项重要指标的损伤程度的话,无疑宣告寿命得到延长。

这不仅在学界有理可循,在资本转化进程中同样不乏实例。世界长寿国日本,去年曾联合众多生物学家试图研发一种补剂形式的‘逆转衰老技术‘赛乐瑞。通过选取市场上被学界认为可以有效保护细胞线粒体和端粒等指标的NAD+物质、太岁提取物PQQ和细胞活化成分CELL-RATOR等进行复配实验,结果多位60以上的健康老人身体指标呈现年轻化态势。

现在,以赛乐瑞等为例的‘逆转衰老技术’核心物质已被日本厚生劳动省列为重点研究项目,进入我国京.东等平台。后期他们还将联合庆应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开展随其开展进一步研究,以探讨其可能对日趋严重的老龄化趋势可能带来的帮助。

三、低温长寿尚待进一步研究

那么,低温延寿这一结论是否可以直接推及到人类身上?本项研究第一作者、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赵志军认为,鉴于动物的衰老和自然死亡原因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团队后期将进一步在体温与代谢率在不同年龄段的测定、高温环境和风驯化对不同物种之间的影响。

(图:本研究第一作者赵志军教授)

但这并不影响人类提前改变“暖和才养身”等错误观点。这几年随着科学家对人类生命进程的持续研究,已有越来越多“长寿悖论”被推翻,如吃辣减寿、饭后百步走、吃素不老等等。未来随着科学研究的持续进展,除低温益寿、‘赛乐瑞’等落地生物科学成果,我们也能从众多常态化研究中获得更多生命红利。

正如,Merrill Lynch首席分析师Thomas Franck在其推文中说的那样,我们的寿长或许很快就将超过100年,这是一个正在发生的事。

标签: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