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ao123百家号 时间:2022-03-22 15:47:57
北极的噩耗
北极正在“死去”,人类将会尝到自己曾经种下的恶果,受影响的将会是所有人。不知道你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也许我们一般人难以感受到这种变化在某一瞬间到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和感受。而且北极对于世界上的绝大部分人来讲,都太过遥远,但是那群科学家们却是深有体会。
2019年9月~2020年10月,在极星号的“马赛克”探险活动中,来自全球各地的科学家们都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北极的变化。这一年中,极星号集结了20个国家和80多个机构进行这次人类史上最大的一次北极科考活动。
此次科考项目主要是为了了解北极中部的耦合气候过程,以此将它们更准确地整合进区域和全球气候模型中。正是这次活动也让科学家们看到了人类活动对北极造成的破坏,宣布全球气候的恶劣变化使得北极在不断地“死去”。
为何北极会变成这样?过去我们还会听到一些来自北极的部分消息,比如臭氧层的修复,生态环境受到的影响较小。如今怎么就奄奄一息了?这将是文章在接下来所要讲述的内容,以及北极将会在未来发生哪种变化,人类需要做什么才能挽救这一切。
极星号的漂流之旅
马赛克探险活动选择的航线是19世纪佛里乔夫曾经进行过的航线,科考队认为他的航行路线可以借由海冰中的自然漂流力驱动。同时也是为了弥补当时由于科学技术低下,从北极中部带回的数据并没有多少。
极星号在北极漂流了389天后,终于返回了德国不来梅港,并且还带回了全球变暖对北极地区变化影响的重要数据。从他们进行的各项实验和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到北极的状况已经变得非常艰难了。
其中有项实验需要科考人员进行冰柱分析,通过特殊的钻头仪器对冰层进行冰柱采集。这些冰晶在大气科学中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分析北极的环境,因为冰柱核心可能包含海水的咸度、上方空气温度,或者是居住在冰中微小咸水气泡中的微生物信息。
不过这样的科探活动一天大概需要30个样本才能够进行很好的分析,但是北极的冰层融化速度实在太快,以至于马赛克实验里的这类实验进展相当缓慢,甚至无法进行。
因为要采集这样的冰柱必要选择一处多年存在的冰区,而且冰层要厚实,具有一定研究内容,至少得是夏季结束前的冰层。但是北极的这种消融变化使得这类冰体稳定变得越来越困难。
这种消融变化还体现在科考人员在航线上的选择,极星号需要长时间的在北极进行科考活动,船上配备的燃料是有严格控制的,而且补充燃料几乎要上好几个月。
因此航线的选择是浮冰路线,这也意味着浮冰很有可能会随着北极地区的不断深入开始出现结冰,航行路线因此也会受阻。不过这种事情并没有持续多久,科研人员实际上并没有经历太多被困在同一地区太久,相反这些浮冰大部分都自己飘走了,甚至来不及结冰。
极星号在夏季时的记录更加让人感到担忧,根据马赛克任务航行的信息记录显示,北极可能包含的冰量可能比过去任何时候记录的冰量都要少。由于冰层消失和水温之间的反馈连接变弱,融化区域会更难重新结冰,研究人员推测,到了21世纪中期,夏季中存在的冰量会变得更少。
北极地区的海冰减少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科学家总是这样忧虑?
北极状态已经到了末期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的第五次评估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北极的海冰范围将会继续减少,并且将是过去4000年以来最暖和的一个时期。
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在2020年9月的报告中指出,2020年北极海冰的融化面积已经达到了374平方公里,上一次有这样可观的记录还是在1979年。
一般来讲,北极的结冰期在秋季,但是辐射变化的失衡导致的极性放大效果让北极地区吸收了更多的热量,结冰期不结冰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这种不结冰的无冰现象还被称作“蓝海事件”,由于结冰期缺少结冰,海冰少于100万平方公里,结冰条件变得更加苛刻,使得北极夏季进入了一种无冰的状态。
少冰意味着什么?实际上冰层对于极地地区的平衡和全球大气温度的影响至关重要。当太阳的热辐射照射至地球时,海洋的表面反射只有6%,而海冰的反射可以达到50%,最高甚至有70%。这样可以极大地减缓太阳热辐射对地球的直接影响。
另一方面,海冰融化后留出的深色开阔海域吸收了更多热量,整体变化会使海面温度变暖。同时也会增加压力,降低风速,这种反馈效应在底层大气中会更强。因为温暖空气出现膨胀的过程中会增加压力水平,从而降低极地位势的高度梯度。
对于北极地区来讲,最重要的还有极地漩涡的破坏。极地漩涡是极地冷空气和其他地区较暖空气之间的边界,极地漩涡带来的能量形成一条快速流动的风带。由于海冰融化的影响,这种极地漩涡有着被严重减弱的风险。
2021年的一项研究指出,平流层极地漩涡中断与亚洲和北美部分地区的极端寒冷冬季天气有关,其中最明显的是2021年2月的那场北美寒潮。
最后,从宏观角度来看,地球升温带来的海冰融化加速,冰盖面积的缩减又加剧了这种变暖过程。由于太多太阳的热量被海水吸收,而不是被反射,这两者之间可以说是互相造就。
北极地区的变化也在影响着当地的生态体系,有证据表明海冰的融化变少已经对极地野生动物造成了影响。很明显,这种生态位影响最大的是食物链顶端的物种。北极熊生活的地区需要厚实的冰层,但变薄的冰层无法再承受北极熊的活动,这也使得它们经常下海游泳。
北极熊的觅食活动变得愈加频繁,栖息地减少让它们在食物较少的时候仍在不断迁徙,这些体型巨大的动物如今也有不少出现营养不良,甚至有的会进入人类驻扎地寻找食物。
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北极地区的消融带来的温度升高还会影响到周围地区。西伯利亚、阿拉斯加的冻土如今也在大片的消融,这些永冻土通常含有丰富的有机物,碳含量在150亿吨左右。这些永久冻土层在2100年前很有可能将会彻底消失。
根据英国气象局哈德利中心研发的一个气象模型显示,在这个模型中,北极地区在夏季时完全没有新的海冰,这种没有夏季海冰的冷却效应的数据显示和北极在末次间冰期期间的真实温度一模一样。
该模型预测了北极的海冰将会在2035年前完全消失,这个结果比一般预测还要早,但整体来看,北极的变化趋势确实还在朝着这个方向进展。
如今人类对极地的破坏实在太过于严重,即便我们马上采取行动也可能无法逆转这种变化,但这并不是我们要放弃的理由。为了地球的未来,我们每个人在当下仍可以做出贡献。
低碳这一词在过去两年变得越来越频繁,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去进行这样的一个选择。如果我们不能在当下做出正确的选择,那么我们的后代在未来将会面临一个千疮百孔的地球,这并不是人们想要看到的。
人类已经走了如此长远的距离,比任何一个物种都要成功,如今我们正面对着文明发展迄今为止最大的困难,请不要放弃,未来仍然可期。
标签:
“少年航天科普特训营”举行,VR空间站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