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开幕!推动冰雪产业跨越式发展

来源:中国商报网     时间:2022-02-07 15:30:33

冰雪运动飞入寻常百姓家,数据是最好的印证。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3.46亿人参与了冰雪运动。另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1)》预计,到2025年,我国冰雪旅游人数将超过5亿人次,国内冰雪旅游收入超1.1万亿元,在整个体育产业中占比接近1/5。

冰雪运动正从小众化逐步向大众化发展,带动众多滑雪场和特色冰雪小镇建成。据估算,到2022年,国内滑雪场数量将达到1000座。“一个最直观感受是,室内滑雪正成为新的流量聚集地,开设在城市繁华商圈里的室内滑雪馆,迎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打卡;滑雪装备市场也逐步打开,有不少消费者选择自带雪具滑雪,不再租用雪场装备。”一位资深滑雪爱好者对中国商界记者表示。

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林显鹏认为,随着滑雪人口基数增大,具备中高级滑雪水平的人也会越来越多。未来,人们对冰雪消费的需求将呈现更加个性化、多元化趋势。我国滑雪服务、滑雪培训等消费需求不断快速攀升,势必将带动冰雪装备器材井喷式发展。

而政策利好也在频频释放。如,《河北省冰雪旅游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3年)》提出,以北京冬奥会举办为契机,将冰雪旅游培育成大众旅游的新热点和旅游强省建设的新高地。吉林省成立吉林体育学院冰雪产业学院,推动学校冰雪+应用型人才培养供给侧与冰雪产业、冰雪企业管理等需求侧紧密对接,切实增强人才对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适应性,繁荣吉林冰雪文化。

不过,市场机遇虽好,亟待补齐的短板也不容忽视。比如,冰雪产业的初级形态比较明显,人均场地设施相对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冰雪产业进一步走向高质量发展。“包括雪场管理运营人才缺乏、客群转化率特别低、装备质量参差不齐等。”北京雪帮雪业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伍斌对中国商界记者表示,要克服冰雪产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就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经营理念,加快从以前单一的滑雪、看雪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转型,推动我国冰雪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冰雪产业不仅是现代产业,更是当代生活。北京冬奥会成为推动我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的契机,冬奥会留下的宝贵财富,也将继续与城市发展、产业振兴及百姓生活擦出新的火花。

做大做强要迈四道坎儿

虽然冰雪运动市场需求持续被激活,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地理环境限制较多、人才培养缺乏支撑等因素,我国冰雪产业在有效供给和需求扩大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1.季节因素影响明显。

每年11月到来年4月,北方地区进入冰雪季节,正是冰雪旅游的最佳时期,玩雪、滑雪、滑冰、赏雪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欢迎。

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作为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主线,对于竞技水平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持。但由于基本设施条件、运动参与历史等现实条件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别,很多地区在冰雪运动普及、群众基础和消费意愿都仅处于初期阶段。

我国冰雪产业开展生产经营的重要场所之一就是滑雪场。一般而言,由于冰雪运动需要在具备一定气温和降水条件的区域才能进行。其中黑龙江、河北、山东、新疆地区分布最为集中。不过,随着国家提出冰雪运动“南展西进东扩”政策以及造雪技术的不断进步,江苏、浙江、四川、贵州等南方地区雪场建设正在提速,大量的室内滑雪场正在出现。

不过,四季经营仍是各大滑雪场的一个共性问题。此前,部分滑雪场曾尝试过推出山地自行车、露营、音乐节、漂流等项目。也有企业谋划,在冬季运营结束后,与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利用场地为青少年提供深度营地教育和文化教育等,不过尝试者不少,但成功者寥寥。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企业陷入经营困境,游客越来越少,以至没有投资商愿意接盘;产业链条延伸不足,往往就冰雪谈冰雪,就冬季谈冬季,没有围绕冰雪旅游主动延伸产业链。

对此,新旅界研究院分析认为,冰雪产业季节性问题突出,淡旺季明显。大部分冰雪旅游产品分布于室外,对气候、环境、地理等方面要求较高,经营周期往往集中在冬季几个月,导致营收规模有限,因此打造多样化产品体系,形成四季运营模式是发展关键。

北京市滑雪协会主李晓鸣表示,除了疫情带来的经营困境以及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明确外,以北京20多家滑雪场为例,规模不够是其转型过程中的一大阻碍,也只有当滑雪场形成规模化、龙头化发展,才能更好地对接其他行业,“滑雪场要想变身成为可以多季节运营的旅游目的地,必须要有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资源匹配,而单一的、未成规模的雪场,无法聚集相当数量的客流,必然难以带动相关的产业发展,受季节因素的影响也就会更为明显。”

“尽管具备较大的增量空间,但必须采取针对性举措,着力解决冰雪场地、冰雪装备、冰雪培训课程乃至赛事活动等方面的发展关键要素供给问题,才能有机会将潜在空间转变为实际增长。”安踏董事局主席兼CEO丁世忠认为。

2.产品服务参差不齐。

整体来看,现有的很多冰雪旅游产品缺乏合理规划,无序竞争、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和技术含量,少有文化内涵和顶端精品。

对此,中国冰雪运动专家、沈阳体育学院教授王石安认为,我国的冰雪游产品比较单一,与其他资源结合不够充分,主要集中在滑雪场和冰雪小镇。“冰雪旅游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又较快,导致服务理念和创新不足,人性化考虑不周,与高速发展的冰雪产业想背离。”

会员复购率低一直都是行业的痛点。“市场大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冰雪运动,并去体验,但真正留在滑雪场的重复消费客群比例非常低。”北京雪帮雪业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伍斌对中国商界记者表示,解决的方式还是需要一个专业化的分工,仅是依靠投资解决不了管理问题,还是需要有专业的团队为场馆进行服务,才能提高管理的效率,把这个专业化的管理形成一个更加标准化的体系,这样就解决了行业最大的痛点。

“一季养三季”也是当前冰雪旅游行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该行业前期投入大,同质化严重,直接导致吸引不到游客,配套设施、服务质量也会大大缩水。

大部分项目投资较重,回报周期长、盈利困难。目前由于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产品模式仍不成熟,导致行业企业亏损问题较为严重。以万龙滑雪场为例,据估算,雪场历年的投入预计已超10亿元,但目前年营业额尚不足3亿元,除去雪场更新投入、人力成本、运营成本再加上银行利息,利润已所剩无几。较少的消费群体,巨额的成本投入,造成了当前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窘境。

同时,自主品牌竞争力不足。“市场企业与产品良莠不齐,很多临时厂家的产品以价格战抢占市场客户,留下一系列的售后问题,一定程度上搅乱了市场,破坏了国产品牌的口碑。”伍斌对中国商界记者表示。

以冰雪国产装备发展为例。据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的《国内外滑雪装备产业研究报告》,当前我国冰雪市场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国外成熟先进的冰雪装备制造业相比,国内这一产业本土化生产尚处于起步阶段,有效供给不足,缺少自主品牌,产业链没有真正形成。

从市场占有率来看,目前国内冰雪运动装备市场基本被国外品牌垄断。以滑雪服为例,目前国内滑雪服品牌中,仅探路者、奔流、波司登等几个品牌在市面上有一定销量,远低于进驻国内滑雪服市场的海外品牌数量。业内人士分析,国产自主品牌较少,不仅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也难以形成国产品牌的竞争环境。

“由于国内冰雪运动发展的现实情况,冰雪产业链存在发展时间较短、研发投入少、科技含量低、专业度不高等问题,不仅难以满足高水平竞技需求,同时在冰雪用品消费向专业化、个性化、品牌化升级的过程存在明显短板,国内中高端的冰雪产品基本被国外品牌所垄断。”丁世忠认为。

3.民众普及度相对不足。

通过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在冰雪行业里还存在诸多问题,群众参与度相对不够仍是短板。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我国冰雪运动产业民众的认识度并不高,受到环境和地理未知因素限制导致的固化思维,每当提起冰雪运动往往只能想到东北地区。另一部分原因也在于冰雪运动产业很多地区和企业并没有重视品牌的塑造,有些地方只是单纯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而发展冰雪运动,从而忽略了品牌影响的打造和推广。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不同区域的冰雪运动大众参与率及水平差异明显。

在家庭因当以及学校教育方面,仅有3.9%的中学何时能在学校接受过冰雪运动的相关课程,14.9%的家长带孩子参加过冰雪运动,而专业性的冰雪运动参加比例不超过5%。从这项数据就能看出群众对冰雪运动的参与度还远远不够,绝大部分的人只是想偶尔尝试,多半以上的人都是以娱乐为目的。

在场地方面也受到诸多因素限制,居住地附近缺乏甚至没有运动场地,在时间方面也成为许多人没能参加冰雪运动的重要原因。在我国传统的冰雪运动省份以及西北花呗地区的其余省份和南方省份大多都表示“场地太远”而不能够参加运动的比例分别是43.9%、67.2%、76.5%。

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卞志良认为,除了大众冰雪运动技能水平整体较低外,冰雪运动政策与组织活动转化率不高也是难点。冬奥会成为我国发展冰雪运动的重要契机,但相关政策性激励和有效性的组织活动不到位,群众参与度不够。同时,冰雪运动及场地、器材与相关配套设施都有着较高的标准,目前冰雪运动的场地、器材及配套设施还相对不足。

4.人才相对短缺。

规模小、供需不平衡、角色不清是目前我国在冰雪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其实在前冬奥时期,是冰雪运动场馆的一个密集建设期,虽然硬件跟上去了,软件供应相对不足。比如在管理系统上,包括经营人员、技术人员等仍很缺乏,这就导致现在整个滑雪场的管理现状不能令人满意。”伍斌对中国商界记者表示。

据了解,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根据人才分类,除了运动竞技人才(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和科研人员),其他冰雪专业人才分为赛事运营人才、培训服务人才、创业创新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市场服务人才和冰雪管理人才。这些类型人才都面临紧缺情况。当前各相关省市有关部门和专业院校也正积极推动人才布局,但效果显现还需要时间。

不同于其他项目,冰雪专业人才培训周期较长、专业要求较高。例如,压雪师的培养是以小时来计算的,如果一个压雪车司机驾龄在2000小时以上,那他就是一名专业技能非常高的人才。首都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子朴认为,“在人才队伍培养上,不管是旧有的体育院校,还是新成立的冰雪学院,都以培养传统冰雪运动的体育教师、教练员为主,学科培养模式没有跟上新时代发展步伐。”

具体来看,在供需对接上,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临近,一方面,冰雪运动的市场需求很旺盛,另一方面,各大高校也在不断增加冰雪专业设置,但实际上,这两头都旺的过程中没有实现很好地嫁接;在角色定位上,一些高校看似增加了冰雪专业,但它只是一个简单叠加,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这种专业内涵定位的不清晰、未能有机整合。

不仅如此,“我对全国11个院校的冰雪专业进行分析后发现, 目前还没有一个专业对雪上运动安全防护这一专业门类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我们有冰雪教育的人才、有冰雪制作业的人才,还有冰雪宣传产业的人才,但在冰雪防护和运动安全方面我们还处于一片空白。”北京教委冰雪进校园项目负责人左伟表示。

“校企合作应是解决冰雪技能人才短缺的有效途径。相关院校和冰雪企业可以通过开展互补性教学,增强合作效果。”黑龙江冰雪产业研究院院长张贵海说。

未来七大发展趋势

不难发现,我国冰雪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在冰雪器械制造业等核心层的价值创造力上相对薄弱,如冰雪装备制造业相对低端、冰雪体育服务业缺乏科学规划等等。

这就意味着未来我国优化冰雪产业结构的核心任务在于:保证相关层价值创造力平稳增长的基础。上,加大对冰雪产业核心层的投入与扶持,促进核心层价值创造力提升。那么,未来我国冰雪行业将朝着怎样的趋势发展呢?

趋势一:

智慧冰雪。后疫情时代,人们对线上场景和非接触式消费的需求与日剧增,这就促使冰雪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得更为紧密,“智慧冰雪服务”“智能冰雪产品”“冰雪场馆数字化运营”等或将成为冰雪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趋势二

仿真冰雪、VR技术。由于我国多季节少雪少冰的现实因素,仿真冰雪、VR技术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实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且这一趋势在未来有望更加凸显。仿真冰雪、VR技术能够解决国内目前冰雪运动只有冬季运营的痛点,真正实现冰雪运动的全年推广。

趋势三

产城融合。随着全域旅游的强势发展和大众冰雪运动人口红利的释放,“产城融合”或将成为冰雪运动融入城市品牌塑造的典范,未来尤其在北方可能会出现许多以冰雪特色为名片的城市,比如通化市预计在年底前投入运营的基于基础设施构建、冰雪人才培养、冰雪资本引进等方面的冰雪产业示范新城一期项目。

趋势四

装备国产化。中国国家体育总局等四部门发布的(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扶持具有自主品牌的冰雪运动器材装备企业,鼓励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替代进口的产品,加快中国冰雪装备的国产化进程。在政策加持及国产品牌崛起的背景下,我国冰雪装备将逐步国产化。据《2020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数据显示:国产脱挂式架空索道的发展相当迅猛,从2015年的2条增长到2020年的26条,正在逐渐缩小与新增进口索道的差距。

趋势五

冰雪小镇。冰雪小镇是将冰雪运动、度假、休闲娱乐等业态融合成生态圈,进而进行整体运营的特色小镇。近五年,我国冰雪旅游持续升温,热度不断提高,其在冰雪旅游中占据重要地位。

趋势六

冰雪大数据。5G 时代,大数据产业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冰雪大数据产业或将成为冰雪产业内部与外部的连接器,其价值不可估量。不过,由谁来搭建大数据平台、如何搭建大数据平台等问题就留给冰雪体育行业去思考、摸索吧。

趋势七

滑雪度假区大型化。我国滑雪度假区将朝着综合化大型化方向发展。其借助山体资源和配套建设将整个项目打造成旅游产品,能够吸引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滑雪旅游人群。譬如,亚布力雪场通过三山联合实现了雪场的大型化运营。未来,这一趋势将愈发明显。(中国商报网)

标签: 冬奥会 冰雪产业 消费者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