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0米高的海啸袭来时逃跑,是跑向内陆好,还是迎面扎水里好呢?

来源:hao123百家号     时间:2022-03-25 12:13:37

想象一下,你正在某个海滩的沙滩椅上闭着双眼晒着日光浴,享受着难得的假期。

这时,耳边突然传来了叫喊声,睁开眼的时候你发现海面上出现了一道50米高的“巨墙”,正朝着岸边袭来,而身边的人都在四散奔逃。这时你会选择怎么做呢?是和其他人一样拼命向内陆奔跑,还是选择“破罐子破摔”,等到海啸到来迎面扎进水里接受“洗礼”?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第一种,因为第二种对于不会憋气的普通人来说,就是“直面死亡”。

那么,这两种选择到底哪一种活命的几率更高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从理论上来说,怎么选更好。

当遭遇50米高的海啸

海啸对于大部分生活在内陆地区的人而言,是一种非常陌生的自然灾难。我们看见海啸大多数时间是通过灾难电影或者电视报道,像《海云台》和《后天》当中就有展现海啸来临时,人类的渺小和无助。那么,如果遇见50米高的海啸,我们该如何抉择呢?

先来说说第一种选择,跑向内陆。这一点选择可能是大部分人下意识就会做出的举动,可是人真的能“跑过”海啸吗?当然跑不过,从海啸的波速来看,它每小时就能行进700到800公里,所以即使你和“飞人博尔特”一样能跑,海啸追上你也是分分钟的事情。

当然,如果你距离海滩较远,本来就处在内陆的话,还是要选择继续向内陆跑的,要知道海啸的威力会被“层层剥削”,你跑到距离它位置越远的地方,存活的几率也就越高。

这时可能就有人会说,那是朝着内陆的高楼跑呢还是去平地?当然是高楼了,平地仍然有被淹没的风险的,高楼虽然在巨大冲击之下可能会倒塌,但是如上文所说,海啸抵达内陆时威力已大不如前,这种情况下躲进建筑物的高层当中还是可行的。

有学者通过对2004年印度洋海啸和2011年日本海啸的建筑物受损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钢结构的中高层建筑比较“坚强”。

结果显示低层钢混结构的抗海啸能力稍强,2米波高有可能遭受轻度或中度损伤。 中高层钢混结构具有较强的抗海啸能力,水深会给底层造成轻度至中度破坏,3到4米波高会使底层墙体破坏。

所以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如果遇见海啸,且选择向内陆跑的话,要“走高不走低”。不过生存的概率主要取决于你距离海滩的距离,假如你刚好在沙滩上沐浴阳光,那么即使你选择逃跑也无济于事。既然如此,掌握游泳技能的人是不是可以选择迎面扎进水里,等待50米高的浪头过去再浮出海面?

只能说想象很美好,现实很骨感。纵使你的游泳能力再强,在进入水中之后也会像无枝可依的“破船”,被海水卷的“翻来覆去”,届时即使你不“晕船”想必也“晕海”了。

再者,海啸的“波浪高墙”可不是只有一道,而是像是波纹一样,一道接着一道。这样的话,就算你游泳技术出神入化逃过了第一道巨浪的冲击,那么当你冒出头来可能就会看到第二道巨浪“近在咫尺”。

可以说到了那时,人的身体就像是大海中的一叶扁舟,只能任由海水“蹂躏”。更恐怖的是,海浪的冲击力可能会直接将你拍进水底或者沙滩上,只需短短几秒钟就能夺去你的生命。

可见,在50米高的海啸面前不论你是“飞人博尔特”还是“陆地美人鱼”,大概率都是“难逃一死”的。不过如果距离海滩比较远,选择逃跑还是有必要的,只要有一线生机,就不要放弃。

如果从跑向内陆这一自救方式出发,海啸的预警机制就显得很重要了。因为有了预警,人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做出反应,生存的希望自然就更大。那么,海啸预警系统到底是什么东西?可以预测海啸吗?

海啸预警系统

许多人看到预警就联想到了预测,下意识觉得海啸是可以被预测到的,实际这二者还是有差距的。预警主要是通过各种变化推导出海啸的数值、到达时间以及高度,然后通知沿海的居民撤离到内陆的高处。而预测就不一样了,人类现在的科技是无法预测“现象”的,像掐指一算就知晓劫难这种事情,只存在于小说当中。

那么,海啸预警到底是怎样预测和发出警告的呢?首先,大家都知道随着海啸不断推进,其威力也在不断被削弱。所以预警也按照距离原因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当然就是距离海啸最近的地方了,被称为超近场。由于海啸的成因大多与地震相关,所以通过监测海域的地震情况,就可以通过数据推导,确定海啸是否会发生。

第二部分就是近场,一般来说这种地方位于海边,是遭受第一波海啸攻击的地方。人们通过强震的数据和大地的体波、面波等等,再加以模型。就能计算出海啸到来的时间和波高。如果说预警准确且及时,就能尽快组织海岸附近的人们撤离,减少伤亡。

最后一部分就是远场了,海啸抵达这里时浪高已经没有刚开始那么高了,因此在此处高楼避难的人们应该就能够幸存下来。

总之,由于海啸随着推进距离被不断削弱,所以将预警分为三个部分还是比较科学的。至于如何向人们预警,一般是通过电视或者广播。以日本为例,因为其地震和海啸十分多发,日本现在遭遇地震之后都会通过电视台向人们发出预警,让大家尽量远离海岸,在内陆地区躲避。

日本象厅1941年建立了海啸预警系统,随后发生的海啸促使他们不断更新研制预警系统,从基于数值预报技术到基于卫星通讯,新的系统能发布定量 的预报,预报信息包括海啸到达时间和波高。

海啸危害对我国而言虽然不像日本这么严重,但是科学家还是在沿海地区建立了100多个海洋站,其中有20多个装有地震监测仪,用来预测海地地震和海啸,保障沿海人民的生命安全。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对在面临海啸时如何提前接收预警,争取时间逃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了在灾难之下怎样提高生存概率。可是说了这么多,许多人可能会好奇,能量和破坏性如此强的海啸到底是如何生成的?这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呢?

海啸是如何诞生的?

海啸的成因有很多种,包括火山爆发、海岸滑坡、彗星撞击和海底地震,这之中最主要的还是海底地震,并且像前文所说的这类50米高的海啸,如果出现必然是因为深海强震。

因为根据现有的海啸资料显示,只有深海的地震才能将其能量注入水体,然后将水体“推波助澜”,形成高大的“水墙”。且地震的震级如果不高,海啸的浪高也会因为能量不足而大大缩水,像7级以上的海啸才能使浪高达到1米到2米。震级较小的情况,往往还未将“巨浪”推至岸边,就因为能量不足半路“熄火”了。

所以说,海啸从诞生到抵达岸边吞噬城市,这之间的行进速度和最终的强度,取决于它一开始接受到的能量。像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的海啸,就属于强海啸的类型,因为其每小时行进速度达到了800千米,且最高的海浪高达“10米”。最终测得的数据也确实证明了海啸与地震之间的密切联系,这次地震的震级高达9.0级,震源深度为24.4千米。

在自然之力面前,人类的躯体显得如此脆弱,我们建起的高楼大厦也显得这样不堪一击。这种情况恰恰说明了,人类应该一直心存“敬畏”,与自然和谐共处,任何企图操纵自然和破坏自然的行为,最终都将会反噬我们!

标签: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