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ao123百家号 时间:2022-03-21 16:17:40
就像法布尔写《昆虫记》,中国清代深海鱼类爱好者聂璜曾绘制《海错图》,意图囊括天下所有鱼类,《海错图》惊动了当年的皇帝乾隆,其中尤以一张人鱼图流传最广。聂璜所记的人鱼便是《搜神记》中的鲛人,鲛人作为古籍中记录最多、最为神秘的深海生物,最近却频繁现身于国产影视剧,譬如最近正在热映的《驭鲛记》以及刚完结不久的《镜双城》和《斛珠夫人》。
《搜神记》中记载鲛人的眼泪可以变为珍珠,如果这件事属实,参考《血钻》中财富带来的腥风血雨,鲛人应该早就灭绝了。不过古代的航海技术毕竟有限,中国附近的海域至今并未完全探测和开发,因此如果鲛人真的存在,我们还有万分之一的概率可以一睹其风采。根据估计记述,鲛人在南海出现的概率远高于东海,或许对于古人来说南海远比东海更为遥远和神秘。
根据美国汉学家薛爱华的研究,中国的人鱼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渴望吸吮人类鲜血的蛇形的北蛟,另一类是生活在南海的南鲛。他认为这些在唐代短篇小说中学会伪装成人类,以吸吮人血的北蛟一直潜藏在中国北方的水域之中,带有些许隐匿的意味,直到晚唐,这些北蛟才得以与它们的同类南鲛生活在中国南方水下宫殿。
如果说龙是水下的主宰,那么,北蛟就是水下凶狠的头领,一种不开化的、孔武有力的野兽,而中国南方的鲛人和这些令人生畏的北方同类则迥然不同,南方的鲛人温顺而没有攻击性,即使有人类前去他们的水下宫殿掠夺他们的珍宝,他们也不会反抗或者报复。
唐代诗人元稹想象中的南方沿海地区多雨、多海市蜃楼,也听闻南蛮之地以毒龙骨为鼓槌,以埋在地中的野象牙挖石,南方海雾常挡住阳光,有鲛人变妇人的奇事,外来的船载货而来,卖的都是赝品。元稹通过述说这些奇闻异事,提醒友人在南方生活要小心谨慎。
“蛟老变为妖妇女,舶来多卖假珠玑”元稹对南方的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唐朝人眼中,神秘的鲛人为南方所独有。唐代是一个汉族胡化、胡族汉化,民族相互融合的时代。胡风对有唐朝人鱼志怪小说的影响,可从夷狄之风的传入与印度信仰的输入这两方面来考虑。
纵向的悠长和横向的广阔,使逐步发展起来的人鱼志怪小说在延续传统的万物有灵论的观念,承袭原始精怪变化神话的基础上,一方面在夷狄之风大举进入唐朝王室之后,上行下效,形成了唐代特有的开放风气,唐代社会的礼教松弛,使性的压抑经由怪谈的方式表现出来,获得另一种形式的满足,即产生了无所不可,供人类满足性欲的温驯的鲛人。到了宋代,鲛人的柔弱美貌的形象进一步被《太平御览》和《太平广记》等小说固化,这也是如今的《镜双城》、《驭鲛记》等影视作品中的鲛人雏形。
总而言之,很多古籍都提到过中国的南海存在神秘生物鲛人,鲛人的形象与西方美人鱼的性相类似,但是与西方美人鱼大多弑杀的性格不同,鲛人自宋朝以后就被定义为温柔、毫无攻击性的美丽生物,《太平广记》里的鲛人甚至被豢养,充当人类的配偶。中国鲛人传说始于秦朝,秦始皇的长明灯就是由深海神秘鲛人的鱼油制成,但是那时鲛人形象只是深海中的神奇怪物,唐代大量西域文化涌进中原,其中就包括海外的怪诞传说,西方的美人鱼和美杜莎等传说在东土大唐生根发芽,形成了中国典籍中的两种南辕北辙的生物,北蛟和南鲛。
北蛟和南鲛本来在形象刻画上比较相似,北蛟保留了西方海怪的凶猛残忍,而南鲛则被物化为女性的代名词,被一厢情愿地赋予更加符合儒家思想的听话温顺的形象。北蛟从美丽妖艳的人鱼形象逐步演变为狰狞的恶龙形象,而南鲛则继承了美人鱼的外形。鲛人的美貌在唐宋小说家的想象和吹嘘下被不断放大,最后固定成《斛珠夫人》和《驭鲛记》中的美丽形象。
标签: 有着怎样
“少年航天科普特训营”举行,VR空间站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