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ao123百家号 时间:2022-03-09 09:53:00
综述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当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技术含量很高的产品,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些都离我们很远,比如大家在炎热的夏天吃的无籽西瓜就是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得到的结果,还有像是一些转基因的蔬菜,都是很受市场追捧的。
不过这些因为在生活中比较常见,都见怪不怪了,相比之下,更吸引大家目光的可能是所谓的从月球土壤中培育出来的产品。
虽然只是一个样本,但已经足以引起人们的好奇了,说到这个,我们很容易会联想到其它一些行星,比如为什么没有火星土壤培育的品种呢?
地外取样
登月成功直到今天听起来依然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但是它其实已经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事情了,从那之后,跟月球相关的研究也都慢慢成熟起来,包括对月球表面物质的探索。
当然,要在现场完成作业,还是有很多限制的,而且成本也很高,所以我们选择了采集样本带回地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细心一些的朋友可能会问了,两个地方的空间环境截然不同,带回地球来做研究难道不会影响到这些物质原本的一些性质吗?这其实就是地外采样需要考虑的技术上的问题了。
就整个太空研究来说,目前来说取样研究还是依然属于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持续进行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除了太空作业和探测器获取信息这样的方式之外,它是我们深入了解这些行星和天体的重要环节。
做过实验的朋友都知道,要分析物质不是一两个小时的事情,必须要有非常充足的时间和足够完整的实验环境,光是在现场看到的那些外部特征,只能说是基础的了解,有时候甚至都不是准确的,所以带回地球是非常有必要的。
为什么要了解得这么深入呢?其实目前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中,除了对我们身处的宇宙加深了解和满足科技发展需求之外,有相当一部分的动力都在于星际移民的设想。
这听起来好像离我们很远,但是如果人类文明真的能够持续下去的话,我们跟外部环境之间的矛盾一定会不断加深的,这就要求新的生存空间。
如果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技术又真的到位的话,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采样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天体的发展历史,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未来的演化可能。
虽然现在看来月球并不满足我们的需要,但是美国当时在进行阿波罗在人计划的时候,也是真的采集了很多的月球土壤带回来,据说差不多有400公斤的样子。
不过现在很多国家用的都是机器采集,毕竟载人的成本要高很多,如果没有必要的话,机器也能很好地完成这部分的工作,只不过也有一定的限制,比如能够采集的数量受到仪器的限制,毕竟都是相对小巧的设备。
火星取样失败?
不过,从70年代美国送给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克月壤到今天我们自己取样,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有很多了,比起月球,我们可能对火星要更感兴趣,因为它与地球十分相似,甚至还有液态水的痕迹。
作为现在热门的一颗行星,这里已经迎来了很多的探测器,但是我们却没有听到关于采样的消息,难道这里的土壤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按照一些记录的说法,90年代的时候,美国的一个名叫探路者号的探测器其实已经尝试过取样的工作,拿到了这里的岩石样本,但是最后设备回到地球的时候,样本却不翼而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当时的猜测是探测器的设备出现问题,其实取样根本没有成功,也有人认为也许是两个行星的环境差别太大,来自火星的岩石在地球的时空中就会像水一样蒸发,虽然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上的依据,但是很多人也不禁会这样怀疑,想要知道真正的答案,唯一的办法就是再来一次。
探路者号失败以后,名叫毅力号的探测器进行了第二次取样,按照仪器发回地球的信息,这一次是确确实实采集成功了,但是却因为意外没有顺利回到地球。
其实地外采样一直都受到很多人的质疑,认为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毕竟是从和我们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带回一些人类根本不了解的东西,如果上面有超出我们认知的危险事物,我们后悔可能都来不及,比如所谓的生物和病毒入侵。
很多人会说,不是说火星上没有生命存在吗?哪里来的生物和病毒呢?确实,目前的研究并没有明确地发现生命存在的证据,但是疑似的信息却不少,即便是科学家也不敢百分百地下结论说,这里就没有生命存在。
在这个前提下,地外采样确实是存在风险的,除了这个层面的考虑之外,火星上的物质采样也有相当的困难,这里的环境不像月球那么平和,最明显的就是常年不停的沙尘暴。
这一点对于我们的设备活动就构成了不小的威胁,更别说需要精细控制的采样了,因此无法获取样本的情况也是时常都会发生的。
结语
当然,针对这些问题,各个国家也都在努力尝试克服,如果技术的进步顺利的话,对火星地表样本的研究应该很快就能更进一步,这也算是星际移民大目标推进的重要环节之一了。
标签:
“少年航天科普特训营”举行,VR空间站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