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消费2000+,量少事多PUA顾客,「中餐日作」新版智商税?

来源:hao123百家号     时间:2022-03-06 12:21:51

每一个睿智的灵魂

都置顶了毒鸡汤

作者:毒哥&玉成

来源:毒鸡汤(ID:Du-JiTang)

1

所谓民以食为天,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眼界的提高,对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有过去高档餐厅撮一顿的经历,只是好不好吃,值不值,就见仁见智了。

不过这几年,餐饮界出现了一个很诡异的现象,就是各种模仿高档日餐,美其名曰“匠人精神”,实际贵而不惠的餐厅,正在很多大城市的各个角落,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比如,最近在上海,一种名为“中餐Omakase”(中餐日作)的就餐形式,就因为昂贵的价格、压抑的就餐环境和令人一言难尽的份量,引起网友们的强烈吐槽。

Omakase这个概念,是近年来随着日本“寿司之神”等高档料理一起走红的,意思就是没有固定的菜单,当日主厨做什么菜式,顾客就吃什么菜式。

没有菜单,顾客们自然也不清楚定价,很多时候都是吃完买单了,才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而且这钱绝对便宜不了。

这其实是一种严重背离现代服务精神的做法,只是由于人们对高档日料和“匠人精神”过分推崇,才让这种形式成为了一种潮流。

只是,当Omakase来到中国,配合网红餐厅的那套营销手段,出来的效果就相当惊悚。

比如,一家位于上海静安寺附近的网红“中餐Omakase”餐厅,模仿高档日料采用了预约订位、主厨做什么顾客就吃什么的形式,一群认识或不认识的顾客凑在一起,人均消费2000元左右,外加10%服务费,却被吐槽吃不饱。

一只烤鸡,被工作人员拿出来绕场一周,顾客们闻着香味都要流口水了,下一秒,鸡被拿回后厨,片出了据说最精华的部分,每人只分到了一小块。

这是个什么概念?

虽然没有菜单和明确定价,但以人均2000的消费来算,这只鸡至少也值200——每位,如果同时就餐的有10个人,就是说这只鸡光鸡皮就卖了2000,没吃完的部分还不能打包,和这家餐厅相比,我们北京坑爹的全聚德,那都算是业界良心。

还有些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菜式,比如两根青菜,半只皮蛋,稍稍摆个盘,就算两个菜。

虽然我没亲口尝,但这种没啥技术含量,口味提升空间也非常有限的菜,放在2000一位的套餐里真的合适?

然后就是被顾客吐槽为“饭堂打菜”的麻婆豆腐,不是说卖相或者味道不好,但这一锅炒出来,分到七八个碗里,收七八份钱的做法,就有点过分。

顾客们不能自主点单已经很憋屈了,结果还能眼睁睁看着花2000元点的菜,被分到只剩一两口。

按照这个做法,以后我们和朋友出去吃饭,点一个菜100块,但如果店家把菜按照人数分好放碗里,是不是就能收n*100块了?

菜式还有很多,但整体看下来,要不就是份量感人,要不就是什么炒糯米饭、干炒牛河、老婆饼,根本没啥特色,就算摆盘再漂亮,都让人感觉是在割韭菜,也就难怪会被吐槽了。

同时被吐槽的,还有压抑的就餐环境。

中国人同桌吃饭,讲究的是轻松热闹,但这种仿日餐的形式,别说唠嗑了,客人们连呼吸都不敢用力,生怕破坏了主厨的“匠心”,一顿饭下来,就差没对着盘子鞠躬祈祷,PUA算是被它们彻底玩明白了。

最神奇的是,这样的店铺,评价却出人意料的高,很多人就算承认价格高(性价比低),也会从味道、创新乃至“锅气”等角度绕回好评上面,真不知道让人说什么好。

所以问题来了:大家不妨代入一下,如果你花2200吃一顿这样的菜,会觉得是一次有趣的经历呢,还是觉得自己被套路了呢?

2

高档日料的风在这些年真的刮得好凶,别说中国,世界各地都有这种日式或者仿日式,讲究贼多收费还贵的餐厅。

但贵也要有贵的道理,收费贵的,要不就是食材特别高级,要不就是厨师特别牛逼,然而可惜,在我国的一些仿制的网红餐厅里,上述两点都没有。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几年前翻车了的南京网红日料店“柒本味”,一开始派头非常大,靠“不接生客、不能点菜、不能打包、不能聊天、每餐只接待10人”等苛刻店规,在网上迅速走红。

然而这家店,也恰好是被玩脱了的营销“杀死”了。

原因是网友们在他们自己发布的宣传视频上,发现主厨的制作手法极度不专业,把寿司放在勺子上直接淋酱油、美乃滋,用带伤的手直接捏寿司,还戴着手表等等,而且人均600多的套餐,用的是三文鱼这样的大陆货食材。

最重要的是,网友们刨根问底,发现这家经营了7年的“高级”餐厅,居然没有营业执照……

涉及到法律问题,这家日料店在几天之内迅速翻车,最后被查封。

某种程度上,“柒本味”就是如今网红日式或仿日式餐厅的缩影,看上去牛逼哄哄,但真要深究的话,泡沫戳一个破一个,既没好食材又没名厨,卖这么贵,靠的是什么?只不过是所谓的“逼格”带来的溢价,以及自以为不会被拆穿的营销手段而已。

3

有一说一,这种营销手段是很高明的,我愿称之为“皇帝的新装”营销法。

这种店从一开始,就给顾客树立了一个高不可攀的逼格,比如超高的定价和繁琐的规矩,什么只能预约、不能点菜、就餐时间只有多少分钟等,成功勾起了顾客的好奇心,觉得敢这么做的店,肯定有点东西。

如果你刚好不缺这2000块,那会怎样做呢?

肯定得尝尝啊,而且这种店通常连排期都得排几个月,要是期间再给你讲讲故事,说这家店的主厨多么厉害,创意多么到位,你的心就更痒了。

终于到了要吃饭的那天,你满怀期待,在扑克脸服务员的招待下坐到了座位上,然后他们拿出一只油光发亮的鸡,绕场一周,再小心翼翼地片出了……一片,放到你的盘子里。

你心脏怦怦乱跳,珍而重之地夹起那片鸡皮,细细嚼了十来下,缓缓吞了下去。味道如何?

好吃肯定是好吃的,但是有多好吃,特别在哪里呢?好像还没尝出来,不过鸡已经没了。

但是上述的内心活动,你敢说出口吗?

自然是不敢的,主厨正用一脸令人如沐春风的假笑看着你,其他食客也是一脸享受的样子,再想想你为了这顿饭花的时间和金钱,无论如何,都不能给人一种“牛嚼牡丹”的感觉。

于是你一回到家,就打开点评网,在上面留下了五星好评:“果然是名不虚传!”

谁都不敢说自己花2000多块吃的饭不值、不好吃,所以尴尬也就扩散开来了。

而且店家最高明的地方在于采用了高客单价的模式,每天只接待几个人,就算顾客们不会吃第二回,也有的是慕名而来尝鲜的人,足够忽悠很久。

虽然这种模式真的很坑,但本质上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除非抓住了店家的违法证据,比如虚假宣传、无照经营,或者坑太多了,在网上引起了集体吐槽,大家一起捅破那层窗户纸,否则还真拿他们没什么办法,这大概也是这类餐厅层出不穷的真正原因吧。

所以奉劝大家,不是说网红、贵价的就一定是坑,但请切记,你自己的真实感受,才是判断一样东西值不值的尺度,只有适合自己的,你才该满意,而不是强迫自己,去迁就别人给你灌输的概念。

别人说那是“逼格”,你就掏出钱包乖乖买单,还得感恩戴德,这种行为一点逼格都没有,很二逼,非常符合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特征。

作者:毒哥&玉成

来源:毒鸡汤(ID:Du-JiTang)

别怪我毒舌,生活比我的话更刻薄。负能量也是鸡汤,只不过它更真实。

#上海消保委关注中餐日作餐厅#

标签: 人均消费

精彩放送